2006年5月9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汽修店里的“狸猫换太子”
本报记者 徐晓

  “发现汽车ABS显示灯一直亮着,去4S店检查ABS系统,维修人员说,要更换新的ABS,共计维修金额3800余元。随后我到另一家汽车维修站,得知只是线路问题,不需要调换配件,结果一分钱没花。”从3800元到不用出一分钱,这巨大的落差让车主陈先生心惊肉跳。
  “买车容易养车难!”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主发出了“修不起车”的感叹。
  曾经在某家4S店干过的一位修车师傅向记者透露:“4S店喜欢把有小故障但通过维修后还能使用的零件整个换下来,通过换件达到维修的目的,而不是对汽车配件进行修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维修效果有保障,也可以保住自己的技术招牌。”
  如果说为了保证维修质量和声誉尚能让车主接受,那么,维修中对汽配来个“狸猫换太子”,则涉嫌商业欺诈了。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配件,零配件的生产厂家不同,质量就有高下,价格也会相差甚多。记者了解到,在维修过程中,一些厂家的维修人员会将“处理”过的旧零配件充当新零件欺骗消费者,或者用假冒的零配件充当原件。王先生前几天开车到外地,途中火花塞出了问题,来到一家快修店进行更换,修车师傅竟然用劣质零配件取代。结果回到上海,王先生的车火花塞又出了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了更换。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汽修行业内还有一种被称为“打闷包”的行为:在没有事先告知车主的情况下,就以检修中发现某些零件已损坏为由,自作主张给更换了。对此,不少不懂行的车主只能认账。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打闷包”的背后,往往就是一些黑心修理厂老板以低档甚至劣质配件偷偷调换车上的高档配件,事后转手加以倒卖。
  据了解,在成熟的国际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只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占20%,修理、养护服务则达到50%至60%。庞大的汽车维修市场,对想从中渔利的汽修设备与养护产品厂商是巨大的诱惑。有利可图,自然就有人见钱眼开,知法犯法。大量违法经营的路边修车“黑店”,采用卑劣手段坑骗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一些正规的汽车维修企业,因虚高的收费价格和霸气十足的服务条款,又给汽车维修筑起了高高的门槛,把不少车主逼到了路边修车“黑店”。
  维修费的界定一直是困扰汽修行业的难题,不断有呼声要求主管部门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修车费用标准。一位汽修厂的老板介绍说:“由于汽车的品种繁多,而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汽车的档次也是千差万别,而且使用年限不同,修理工作量长短不一。所以要细分起来,就得要有几万个数据。显然,要制订这样的收费标准是很困难的。”但记者了解到,有些地方已经迎难而上,已经开始制订维修收费标准。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这或许是个福音。
  消协有关人士认为,普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维修知识,无法准确判定维修者是否做了手脚,即使有所怀疑,也找不到证据,使得处理此类投诉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要想理顺汽修这团“乱麻”,维修立法迫在眉睫,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针对产品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法规。对维修人员应当实行凭证上岗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应尽快出台市场指导价格,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以限制暴利,遏制乱收费,提高维修收费透明度。而消费者在维修时应与维修店签订维修合同,这样出了问题才能找到责任人。